“双碳”背景下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能源低碳化转型的关键。随着强随机性、波动性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的接入,电力系统形态结构将发生深刻改变,也面临诸多挑战:①如何有效协调电力系统市场化进程中海量多类型资源与分散多主体的交易与互动;② 如何协调源网荷储资源进行优化设计规划,实现高渗透率新能源消纳;③如何进行新型电力系统动态运行优化,实现能量在“发输配用储”各环节的互动协调;④如何有效认知电网电力电子化使得恢复过程中稳定控制质变的机理;⑤如何充分利用先进量测技术与装备实现新型电力系统高效保护;⑥如何有效辨识由于大规模电力电子装置、新能源接入使得电力扰动呈现宽频、时变的特征,探索电能质量评估、溯源与治理新问题。由此,亟需在新型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调控、安全稳定、市场机制、保护控制等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灵活调节能力和综合运行效率,满足新型电力系统“低碳、安全、高效”目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
为及时报道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引领研究发展,本刊2022年开始长期开设“新型电力系统”专题(正刊)。欢迎有关研究团队踊跃投稿。
1. 专题主编
|
肖先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四川大学第二轮双一流“应对能源变革的电气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首席科学家,宝钢教育优秀教师获得者;IEEE 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电力行业标准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理事。IEEE Trans. on Power Delivery、《电网技术》、《工程科学与技术》、《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中国测试》等期刊编委。从事电能质量与优质供电、智能电网等教学和研究。出版《电力系统不确定性理论与测度》、《理解电能质量问题: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电力技术经济分析原理》等教材、专(译)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期刊论文60多篇,EI期刊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起草DL/T 1412-2015《优质电力园区供电技术规范》等标准多项。获四川、江苏、河南、福建等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力奖、国网科技奖、南网科技奖、中国电源学会奖等科技成果奖多次。近年来,以电能质量为基础,开辟了新型电力系统扰动数据分析与主动应用研究方向,提出了“三横四纵”研究路线。
|
|
刘俊勇教授,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英国Brunel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电力教育院校长联席会主席(第三、四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IBM特聘专家,《CSEE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Systems》《Journa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 and Clean Energy》、《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自动化设备》等十余本杂志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四川电力技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200余篇SCI、EI检索。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科技项目10余项;还承担了大量企业横向课题,到校经费过亿元,合作单位包括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包括四川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南方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
|
2. 征稿内容
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
新型电力系统形态与发展路径;
-
新型电力系统市场与交易机制;
-
新型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
-
新型电力系统低碳规划;
-
新型电力系统能量管理与调度;
-
新型电力系统保护;
-
新型电力系统优化运行;
-
新型电力系统电能质量评估、感知与治理;
-
新型电力系统新技术;
-
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与实践经验。
3. 征稿及出版时间
长期征稿,首轮截稿时间:2022年9月1日,首轮计划出版时间:2023年上半年正刊出版。
4. 稿件要求和注意事项
1)请作者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确保稿件没有涉密内容和学术不端问题,未公开发表,也未在其他刊物或会议的审稿过程中。请按照《工程科学与技术》征稿简则和投稿模板的论文结构要求撰写,注意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充实,可参考本刊的摘要撰写要求。
2)稿件形式
综述论文:主题范围内,近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深度总结,全面评述科学意义、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能引领未来研究的创新发展方向。第一作者应为具有高级职称的该领域知名学者。
研究论文:围绕主题,具有原创性、科学与技术价值,内容翔实,写作严谨,能够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自由来稿以研究论文为主,请尽量控制在10页以内。
3)网上直接投稿,本刊官网https://jsuese.scu.edu.cn,投稿栏目为“新型电力系统”。
4)按照本刊的审稿流程,通过审稿后决定是否录用,并以正刊专题形式发表。
5)本刊已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项目,若作者愿意出版与稿件内容相关的音频介绍、短视频资料、ppt报告以及图表附录等增强出版内容,在稿件录用后可通过本刊OSID平台电子出版。具体操作请见本刊网站论文增强出版须知。
6)其他未尽事宜,请联系专题编辑赵婧(028-85405425),E-mail:jscu@163.com。
《工程科学与技术》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工程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编谢和平院士。期刊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定位,报道工程科学领域研究、开发及应用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开设的“科学前沿”“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特色栏目,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期刊被《EI》《Scopus》《EBSCO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2020年,期刊被评为中国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期刊位于《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Q2区,纳入了四川大学认定的高质量科技期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