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式乡村住宅技术是绿色建造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2021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建设满足乡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新型农房,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要求。2021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第三十八条提出“建设农村住房应当避让灾害易发区域,符合抗震、防洪等基本安全要求。鼓励农村住房设计体现地域、民族和乡土特色,鼓励农村住房建设采用新型建造技术和绿色建材”。保障乡村住宅安全、提升宜居环境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中国幅员辽阔,分布着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住宅,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建造水平相对落后,乡村住宅普遍存在灾害应对能力薄弱、节能性能低下、宜居舒适性差等问题,亟需改善提高。
装配式建造技术具有建造质量高、施工方便快捷、节能环保等优势,适合乡村住宅应用,也是中国建设领域力推的重大战略。为推进绿色装配式乡村住宅发展,系统提升乡村住宅建筑质量及宜居性能,《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特开设“装配式乡村住宅”专栏,将持续并及时报道装配式乡村住宅领域相关前沿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对通过审稿、达到发表要求的稿件进行优先发表。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将最新研究成果投稿至本专栏。
1 专栏策划人
专栏荣誉主编:
|
|

|
周绪红,工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结构工程专家,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Fellow,英国皇家特许结构工程师。现任重庆大学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60余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或参编国家与行业标准9部、国家与省级标准设计图集6套;主编国家和省级工法12本;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教材9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
专栏主编:
|
|
|
熊峰,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兼任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四川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针对西南地区地震频发,乡村住宅破坏严重的问题,长期从事装配式乡村住宅体系研究,以及城镇区域建筑震害模拟与损失评估研究。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16年牵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包括高水平国际论文9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7项。
|
|
曹万林,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北京市杰出人才,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分会、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理事。历届全国村镇综合防灾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近50项。在高层建筑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减震控制、再生混凝土结构、村镇建筑抗震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研究成果在大量的工程中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6项排名第一),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国家发明专利168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著作2部。主编和参编国家行业标准、标准化协会标准、地方标准24部。
|
|
陈志华,博士,天津城建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荣获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纪念章,天津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天津市政协委员、科协常委,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大学中原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建工学院钢结构研究所所长,现任兰州理工大学(挂职)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结构分会会长、中国钢协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天津钢结构协会会长。发表SCI论文126篇,EI论文208篇,作为负责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明专利30项。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场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家会展中心(天津)等百余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
|
高晓明,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一院总工程师,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农村房屋普查部级巡检专家组专家、督导专家组专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参与农房方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十三五”期间,管理农房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研发任务1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EI 2篇;申请专利16项。
|
|
黄炜,工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工程新技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装配式结构技术、绿色材料及绿色结构、工程结构减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创建了适应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绿色装配式复合结构体系成套技术,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应用示范。获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参加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内的重要课题3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0篇,其中SCI、EI检索5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主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1部、地方规程6部、专著1部、教材1部、工法5部,参编行业标准2 部;以第1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
|
专栏副主编:
刘宜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吕清芳,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 烨,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土木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葛 琪,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土木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 征稿主题
1)新型装配式乡村住宅工程材料
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乡村住宅
3)装配式钢结构乡村住宅
4)装配式竹木结构乡村住宅
5)装配式乡村住宅绿色节能技术
6)装配式乡村住宅施工建造技术
7)装配式乡村住宅人居环境改善技术
3 稿件形式
1)专家约稿
2)自由来稿(以有创新的研究论文为主)
4 投稿注意事项及要求
1)文章应围绕专栏主题,内容未公开发表,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科学与技术价值较高,能够反映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
2)严格按照《工程科学与技术》征稿简则和投稿模板的要求撰写,自由来稿的研究论文尽量控制在10页以内。为了确保EI收录,一定要注意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充实,请参考本刊的摘要撰写要求。
3)请登陆《工程科学与技术》官网http://jsuese.ijournals.cn直接投稿,投稿专栏为“装配式乡村住宅”;录用并修改完善的稿件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发表。
4)此征稿启事在栏目停办之前长期有效。注:2022年5月31日之前的来稿通过审稿后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发表。
5)本刊已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项目,若作者愿意出版与稿件内容相关的音频介绍、短视频资料、PPT报告以及图表附录等增强出版内容,在稿件采用后可通过本刊OSID平台电子出版。具体操作请见本刊网站论文增强出版须知。
6)其他未尽事宜,可与编辑部联系,联系电话028-85405425。
《工程科学与技术》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工程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编谢和平院士。期刊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定位,报道工程科学领域研究、开发及应用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开设的“科学前沿”“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特色栏目,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期刊被《EI》《Scopus》《EBSCO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期刊被评为中国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Q2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