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与绿色能源”专栏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22-01-20  点击数量:

20209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国中长期碳减排提出新的战略目标,也给能源产业的技术变革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方向。随着全球主要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承诺,针对气候治理、低碳循环经济、绿色能源、CCUS等国际社会重点关注议题的前沿研究和政策措施显得愈加紧迫和重要,同时也需要各国学者开展更多的跨学科联合攻关与学术交流。

为此,《工程科学与技术》于本期编辑出版碳中和与绿色能源特刊。特刊由谢和平院士和侯正猛教授担任特刊主编,亲自策划并组织约稿,重点关注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区域性(地区)战略框架和行动方案、重点行业碳减排路径及发展前景、可再生能源多元转换与储存、CCUS技术等,以促进全球碳减排研究,尤其是为中国“碳中和”政策制定、利益相关者提供借鉴和科学指导。

为了持续关注并及时报道碳中和与绿色能源有关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工程科学与技术》拟定于从20221月起,在专刊的基础上,开设“碳中和与绿色能源”专栏,并面向全球公开征稿。热忱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将最新研究成果投稿至本专栏。

《工程科学与技术》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工程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编谢和平院士。期刊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定位,报道工程科学领域研究、开发及应用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开设的科学前沿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特色栏目,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期刊被《EI》《Scopus》《EBSCO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期刊被评为中国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Q2区。

 

一、专栏主编

侯正猛,四川阆中人,能源与岩石力学专家,1983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教授、中德清洁能源创新平台德方负责人,四川大学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德能源研究中心德方首席科学家,郑州大学与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欧中氢能和燃料电池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德国)研发创新联盟碳中和与能源转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油气与地热开发、深部岩石力学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特别在盐岩力学方面成果突出,在德国最早建立了描述盐岩蠕变、膨胀、损伤和损伤恢复特性的HOU/LUX本构模型,开拓了盐岩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在非常规油气和干热岩开发领域,建立了3维压裂的多物理场耦合和支撑剂运移等模型、形成了一套3维仿真压裂软件包、实现了压裂和生产全过程的优化设计。在CO2地质利用与封存领域,研发了抗CO2的全新封井技术并于20092011年在德国Altmark气田的现场试验得到了充分验证。近年来,在碳中和与能源转型领域提出了创新性理念与构想,并在可再生能源地下大规模储存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英文和德文专著10部以及中文专著1部,主编国际会议论文集5部。

 

谢和平,湖南双峰人,能源与力学专家,1982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数学与力学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石原位保真取芯与保真测试分析系统”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项目负责人。长期致力于采矿工程、矿山工程力学、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及深地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特别是破断煤岩体力学研究方面具有突出成果。在中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1982年起,创造性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研究,并与损伤力学结合在国际上开创了岩石力学分形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在深地科学探索领域,包括深地固体资源流态化开采、深部岩石原位保真取芯与保真测试、地热能开发与中低温地热发电、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海水能源化及深地医学等领域提出了创新性理念与构想,并在绿色能源、低碳技术与CO2矿化及综合利用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谢和平院士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技术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得者, 均为第一获奖人。被英国Nottingham大学、德国Clausthal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获牛津大学授予“牛津大学圣艾德蒙Fellow”学术称号。

二、专栏征稿主题

专栏接受综述、前沿研究与评论类型的高水平文章,重点关注但不限于如下主题:

  • 化石能源清洁利用

  • 绿色建筑

  • 重点行业低碳技术与碳中和发展路径

  •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

  • 氢能

  • 智慧能源

  • CCUS

三、稿件形式

1)专家约稿

2)自由来稿(以有创新的研究论文为主)

四、投稿注意事项及要求

1)文章应围绕专栏主题,内容未公开发表,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科学与技术价值较高,能够反映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

2)严格按照《工程科学与技术》征稿简则和投稿模板的要求撰写,自由来稿的研究论文尽量控制在10页以内。为了确保EI收录,一定要注意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充实,请参考本刊的摘要撰写要求。

3)请登陆《工程科学与技术》官网http://jsuese.ijournals.cn直接投稿,投稿栏目为“碳中和与绿色能源”;录用并修改完善的稿件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发表。

4)本刊已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项目,若作者愿意出版与稿件内容相关的音频介绍、短视频资料、PPT报告以及图表附录等增强出版内容,在稿件采用后可通过本刊OSID平台电子出版。具体操作请见本刊网站论文增强出版须知。

5)此征稿启事在栏目停办之前长期有效。

6)其他未尽事宜,可与专题编辑李轶楠(028-85405425)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