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专栏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22-11-11  点击数量: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近年在西南地区具有破坏性的地震频繁发生,20085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2013420日芦山7.0级地震、20141122日康定6.3级地震、201788日九寨沟7.0级地震、2019617日长宁6.0级地震、2021916日泸县6.0级地震、202261日芦山6.1级地震、2022610日马尔康6.0级地震等。20229512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超过百人死亡。由于当前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规模显著,人员生活较为集中,一旦遭遇强震时易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损失。在高烈度地区采用减震、隔震及振动控制等相关技术,无疑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手段之一。20215月通过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指出,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建筑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鼓励在除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以提高抗震性能。

为总结报道当前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研究领域内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促进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相关科研成果的快速交流,《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开设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专栏,并对通过审稿、达到发表要求的稿件进行优先发表。热忱欢迎从事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将研究成果投稿至本专

1 专栏策划人

专栏主编:

 

 

戴靠山,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土木工程系主任、四川大学中国西部抗震防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理事、四川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韧性防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客座研究教授等。主要从事能源基础设施工程防灾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在四川等强震区及摩洛哥、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带一路家重大工程中获得应用,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吴小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任复杂结构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结构工程师正会员,四川省勘察设计大师。在超高层建筑、医疗建筑等领域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代表作品有中海成都天府新区489米超高层项目、四川科技馆(四川省展览馆改造)等,获得省部级和行业设计奖41项。在建筑抗震和减震隔震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上取得丰硕成果,在9度抗震设防地区完成多项高层隔震减震建筑结构设计,主编参编国家地方等标准23本。

 

 

 

吴体,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四川省勘察设计大师。任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建筑结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抗震防灾分会主任委员等。从事建筑抗震、结构检测、建筑物鉴定加固及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主编5本国家和行业标准,参编20余本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主编技术专著1本,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朱松晔,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香港工程师学会资深会员,任国际期刊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and Nano Materials副主编,曾任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香港分会主席。主要从事智能结构、结构控制与监测、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能量收集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曾获国际结构控制与监测学会Takuji Kobori Prize, 亚太地区结构工程建设Nishino Prize,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香港工程师学会结构分会卓越结构奖等奖励。

 

 

 

王斌,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日本学术振兴会京都大学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欧盟玛丽·居里学者。主要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低损伤可恢复功能韧性抗震结构体系和高性能减震与隔震装置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曾获香港工程师学会结构分会卓越结构奖、亚太地区结构工程建设青年学者奖,日本地震工学会优秀发表奖,18届留日学者优秀青年研究者奖和四川土木建筑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专栏副主编:

 

 鹏,

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助理研究员

邓开来,

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系,博士副教授

刘兢兢,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高级工程师

王健泽,

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副研究员

 弢,

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助理研究员

2 征稿主题

(1) 减震与隔震结构工程震害调查

(2) 减震与隔震结构性能评估理论与方法

(3) 减震与隔震结构在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4) 工程结构减振与隔振控制

(5) 高性能减震与隔震装置

(6) 基于韧性的减震和隔震设计方法

(7) 减震与隔震结构工程实践、管理与维护

如果对专栏的投稿内容需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请联系专栏主编(王斌教授,Emailbin.wang@scu.edu.cn)。

3 稿件形式

(1) 专家约稿

(2) 自由来稿(以有创新的研究论文为主)

4投稿注意事项及要求

(1) 文章应围绕专栏主题,内容未公开发表,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科学与技术价值较高,能够反映相关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

(2) 严格按照《工程科学与技术》征稿简则和投稿模板的要求撰写,自由来稿的研究论文尽量控制在10页以内。为了确保EI收录,一定要注意中英文摘要的内容充实,请参考本刊的摘要撰写要求。

(3) 请访问《工程科学与技术》官网https://jsuese.scu.edu.cn直接投稿,投稿栏目为“工程结构减震与隔震”,录用并修改完善的稿件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发表

(4) 若作者愿意出版与稿件内容相关的音频介绍、短视频资料、PPT报告以及图表附录等增强出版内容,可在稿件采用后可联系编辑上传。

(5) 此征稿启事在栏目停办之前长期有效

(6) 其他未尽事宜,可与编辑部联系,联系电话028-85405425

5 期刊简介

《工程科学与技术》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主办的工程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编谢和平院士。期刊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定位,报道工程科学领域研究、开发及应用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开设的科学前沿”“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特色栏目,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期刊被《EI》《Scopus》《EBSCO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期刊被评为中国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 等级),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Q2区。